7月21起,中华门街道1865文化产业园暑托班迎来了非遗文化周,当童真遇见非遗,当传统碰撞未来,从金陵雅韵到匠心竹艺,从诗韵悠长到国粹华章,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!
第一天的非遗文化课在悠扬婉转的南京白局中拉开帷幕。两位白局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南京白局的发展历史、现阶段发展情况、演唱方式,为大家现场示范南京白局,并带领孩子们一起敲奏演唱南京白局。随着孩子们稚嫩悠扬的演唱,清脆动听的敲奏,我们的思绪也跟着南京白局穿梭在时空之间。周二的手工活动是学习非遗竹编扇的制作,孩子们化身“小竹匠”。竹编扇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两晋时期,2008年,竹编扇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印证着这项承载着千年匠意与东方美学的指尖艺术薪火相传。课堂上,孩子们认真地剪裁纹样、编织竹篾、精修扇形、包边装柄、装饰扇面。当稚嫩的手指抚过逐渐成形的竹扇,一双双清亮的眼眸里,既跃动着对精妙工艺的惊叹,更浸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承的深情。
中华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诗词传承的重要方式。周三,老师轻叩节拍,带领孩子们,以腔韵为舟楫,溯游诗河。杜甫笔下"黄四娘家花满蹊"的绚烂,"润物细无声"的绵密,在童声里悠悠回荡。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春天,细嗅芬芳,静听细雨。
本周的第四天,孩子们开启了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探索之旅。从色彩寓意到勾勒技法,孩子们一同学习了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,绘制了京剧脸谱手工面具。当五彩斑斓的颜料在素白面具上缓缓铺开,一张张融合传统精粹与童真创意的脸谱作品诞生,教室里跃动着兴奋与专注交织的光芒。
这一周,我们见证了南京白局邂逅童声,非遗竹编扇遇见小手,诗词吟诵时的专注眼神,绘制脸谱时的天马行空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中华门街道社教中心 文/图:方雅玲,审核:王进 2025.7.24